朗西埃:《无知的教师》中文版序言
这本《无知的教师》在法国出版三十几年来,我每见它又有一种新的译本出现,总有特别的感情。我也不免会遇上中国读者拿起这本书时会有的疑问:今天对他而言,一个十九世纪初的法国离奇教育家的故事、这个在本国旋即被人遗忘者的故事,还有什么意义?
而答案或许就在这个问题当中。如果说这本《无知的教师》在1980年代的法国出版时反响平平,但今天却存在于众多的语种里,从阿拉伯语、韩语、瑞典语直到亚美尼亚语,这就是因为,它的现实性不在于某种教人学习语言的教育方法。它的现实性,就在于它的离奇:它间离于各种良性的教育方法,也间离于我们对各种社会的秩序与演进的思考方式本身。雅科托不属于那些教育改革家,不像他... 继续阅读 »
《无知的教师》译后记
《无知的教师》篇幅不长,却是颇受朗西埃读者欣赏的一本,相较其他专著有更普遍的意义。他的作品体例不拘一格,谈文学理念则深度抽象,谈政治理论则富于反讽,语气十分辛辣。因为这种批评态度,朗西埃在外国与本国都有一种叛逆者的形象。一生诤友巴迪欧应邀长谈他的思想时,也先开玩笑说道:即便我宣称在某些关键点上与他一致,他也会即刻对这几点改观,留我孤守在原地。[1]当然除了玩笑,巴迪欧知道朗西埃的理论效力何在,不是为叛逆而叛逆,而后一点也反映在这本迟来的译著里。在这里,他不是没有自我立场地专事批评,而是真挚地建立了一个基... 继续阅读 »
从《美感论》的翻译说起
翻译《美感论》时,我没有多想什么,可能单纯不服气英美学界的翻译总是先于中文出版。译完几年之后,通过一些观察,我才算是了解了一点世界的厚度:关键的不仅是翻译的速度,也是译作的吸收。《美》这几年在法文和英文文献中已经有了几百个引用,但很多中国读者或学者对它可能还不知如何处理。我最开始做的时候,已经有些预感,译到惠特曼那一章,我感到还能让中国读者保持亲切,但第五章谈到十九世纪末的大众剧院和法国人自己也不再提起的本国诗人,我就感到,之后的文章就算译出来,在网络上也益处不大了。
幸运的是这本书还是正式出版了,但不幸的是这些文章在现实中也难以融入,而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美学积淀不够,大概... 继续阅读 »
《美感论》简评
当代法国思想家朗西埃的《美感论》提供了看待艺术的新视角,在原著出版几年后,本书中译本终于在去年面世,也许让一些读者期待已久。近年来,朗西埃以比较激进的政治思想,又因几本论著《被解放的观众》《图像的命运》论及当代艺术,与另几位欧陆思想家一道逐渐广为所知,而在这本准备了十余年的力作中,他着眼的时间段更早一些,所谈是西方现代艺术。书中既写到温克尔曼、黑格尔、罗丹等著名思想者和艺术家,也更多写到未被充分发掘的、越来越有话题性的一些名字:舞蹈家洛伊・福勒、戏剧编导阿庇亚、电影导演维尔托夫,等等。而要注意的是,作者在每章起初,虽都先援引某个作品、选摘某段评论,但作者所看重的,却不是作品本身,而... 继续阅读 »
朗西埃:《美感论》序言
本书以十四幕场景,探讨了同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已在书名中揭示:美感(Aisthesis)。而“审美”(esthétique,也指美学),是西方两个世纪来沿用的范畴,它所涵盖的,是塑造可感的肌理和提供认知的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在其它几本书中,我已强调过这样一点:在艺术史上,艺术的发端固然可以追溯到洞窟壁画萌生的史前时期,但“艺术”这个概念,这种特殊的感受形式,却是在18世纪末才在西方出现。当然在它形成之前,人们已经有了多种的技艺、多样的制作方式,其中一小部分产物占有优越的地位,这种地位,并不代表它们本身的出色,只意味着它们在社会处境的划分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而美术(les beaux-arts),就诞生于“人文”(libér... 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