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特林克:早熟的孩子
多数人都知道他们,几乎所有的母亲也都了解他们。他们也许是不可或缺的,就像人们所经历的各种痛苦一样,因为人们如果不曾接触过他们,就会少些温情,少些悲哀,少些善心。
他们是奇特的。相比其他的孩子,他们似乎更贴近生命,并且不多想什么,而他们在眼中却有如此幽深的确信,就像他们一定什么都知道,并且需要不只一个晚上来探索自己心中的秘密。在他们身边,几个兄弟姐妹还在新生与人生之间跌跌撞撞地摸索,而他们已经认清了自己,他们已经站了起来,双手与心灵跃跃欲试。他们带着一股急切,并且聪明而谨慎地去迎接自己的生活,而对母亲而言, 这种急切却是只能远观的迹象,她们在孩子背后,默然并信任地守护那所... 继续阅读 »
从《美感论》的翻译说起
翻译《美感论》时,我没有多想什么,可能单纯不服气英美学界的翻译总是先于中文出版。译完几年之后,通过一些观察,我才算是了解了一点世界的厚度:关键的不仅是翻译的速度,也是译作的吸收。《美》这几年在法文和英文文献中已经有了几百个引用,但很多中国读者或学者对它可能还不知如何处理。我最开始做的时候,已经有些预感,译到惠特曼那一章,我感到还能让中国读者保持亲切,但第五章谈到十九世纪末的大众剧院和法国人自己也不再提起的本国诗人,我就感到,之后的文章就算译出来,在网络上也益处不大了。
幸运的是这本书还是正式出版了,但不幸的是这些文章在现实中也难以融入,而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美学积淀不够,大概... 继续阅读 »
什么是批判
一篇简短的感想,用这特别的题目未免不当。“批判”显然比感想更复杂,更多义。不过,批判经常也是感想,是更完整的感想,它可以哲学化、理论化、评论化。在十九至二十世纪的思想史中,它与个体、与哲学更狡黠地混杂起来。
我们谈到了印刷术与时代的命运连在一起,因为书本让个体照见自身。不过有一种观点,认为印刷术更直接地关联于革命:有了书物,人们依赖书面的法制与契约,让现代政治渐渐得以成形。这种说法有其道理,但无视了一个根本的矛盾。书物的普及,不仅是让人依赖它,更是让人脱离它。我们知道,宗教曾经让人成为文字之道的载体。中世纪僧侣需要念诵或是抄写经文,不然他就堕入空无。而个体产生于分离,这是神与... 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