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西埃访谈摘要:福楼拜:一种文学伦理
编译者按:18年法国《欧洲评论》刊行福楼拜专号,对朗西埃进行了专访。参与提问的人都是福楼拜研究专家,问题和回答都不简单。前两个问答很抽象,我只作了提要,而对后面更具体的谈话作了较完整的翻译。除了内容本身,这种访谈也提示出西方文学研究与学者交流的浓度,不只这家杂志这期,法国多数期刊、研讨会都在不停生产专门的研究文章。如果说专门家的工作,是从某个角度研习本领域的文献(法国的福楼拜相关研究已经累积到穷尽一生也难以读完),哲学家则可轻装上阵,面对作品和作家本身,加之朗西埃确实对福楼拜相当熟悉,针对几人不同角度的提问作了详尽回答,包括对福楼拜、文学和自身哲学工作的思考,不乏即兴和深度,线索和亮点... 继续阅读 »
福楼拜:《最后之歌》前言摘
既然有人向我问起道德观,我的道德观便是如此:
如果某个地方有两个年轻人,用整个周日一起阅读诗人,互相交流自己曾经的创作、筹备中的理想作品、形成各种比较,谈论一句话、一个词——而且,他们尽管与别人一样倨傲,却因童稚的自珍而隐瞒这种激情?我想给他们一条建议:
你们可以并肩步入林中,朗读诗行,将你们的灵魂带入树木的生机和杰作的永恒;沉浸于历史给你们的漫想、崇高给你们的震惊!让你们的青春在缪斯的怀抱中度过!她的爱可以慰藉其他人的爱,将它们替代。
最后,如果世界上的各种偶然,在被感知的那一刻,在你看来,就像被转移出来以便你运用某种幻觉去描述它,以至于一切事物,乃至你的... 继续阅读 »
朗西埃:为什么一定要杀掉艾玛・包法利
乍一看,我这题目有点不对劲。你要跟大家讲这个人为什么被杀了,你是说她是被别人杀掉的,是死于他杀。然而现在我这个说法却不符合真实情况。没看过《包法利夫人》的也知道,艾玛的死不是他杀,而是自杀。看过原著的还知道,她服毒之后还留下信说“不要怪任何人”。因此题目好像就该是“为什么艾玛・包法利一定要自杀?”这么问的话,原因很容易找,她自杀是因为还不起债,欠债是因为婚外恋,婚外恋是因为她当修女时爱读风流的小说,后来过的却是别样的生活:她嫁给一个死板的穷医生,住在又偏远又无聊的小镇子。概括起来,她自杀是一连串的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太能幻想了,她把文学和生活混为一谈了。当然,这背后... 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