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ie

朗西埃:《无知的教师》中文版序言

这本《无知的教师》在法国出版三十几年来,我每见它又有一种新的译本出现,总有特别的感情。我也不免会遇上中国读者拿起这本书时会有的疑问:今天对他而言,一个十九世纪初的法国离奇教育家的故事、这个在本国旋即被人遗忘者的故事,还有什么意义?

而答案或许就在这个问题当中。如果说这本《无知的教师》在1980年代的法国出版时反响平平,但今天却存在于众多的语种里,从阿拉伯语、韩语、瑞典语直到亚美尼亚语,这就是因为,它的现实性不在于某种教人学习语言的教育方法。它的现实性,就在于它的离奇:它间离于各种良性的教育方法,也间离于我们对各种社会的秩序与演进的思考方式本身。雅科托不属于那些教育改革家,不像他...

继续阅读 »


*

《无知的教师》译后记

《无知的教师》篇幅不长,却是颇受朗西埃读者欣赏的一本,相较其他专著有更普遍的意义。他的作品体例不拘一格,谈文学理念则深度抽象,谈政治理论则富于反讽,语气十分辛辣。因为这种批评态度,朗西埃在外国与本国都有一种叛逆者的形象。一生诤友巴迪欧应邀长谈他的思想时,也先开玩笑说道:即便我宣称在某些关键点上与他一致,他也会即刻对这几点改观,留我孤守在原地。[1]当然除了玩笑,巴迪欧知道朗西埃的理论效力何在,不是为叛逆而叛逆,而后一点也反映在这本迟来的译著里。在这里,他不是没有自我立场地专事批评,而是真挚地建立了一个基...

继续阅读 »


*

白话与文字

最近忙完了一些要务或接近于做完,所以有些感想即将出现在这里。如之前所说,感想而已,如同速写只勾轮廓。

不如先谈谈语言:虽然很多话题不容易提出,但谈语言还是比较保险,而且可能值得一谈:继之前所说,书法传统的东方、过于聪明的东方人,可能不很在意语言。我们的白话,自始就强调功用,它好在“快利清白”,即使长篇地铺展开来,还是可以透过去,变成无形。再者,白话也让字脱离了字而等同于说,所以,最有力的白话是清晰的小断句,在每个落脚的地方置入所谓的现实,便可以字乱真。

白话的哲学,又是一种奇迹般的巧合。也许白话极佳的延展性,跟德语的火车构词法暗合,导向了字后的哲学世界。如果说字中的...

继续阅读 »


*

法德之间,兼及哲学家是不是蘑菇

有一次,两个法国哲学家,南希和巴迪欧,被请到德国讨论德国哲学。

他们说到了哲学家是不是蘑菇的问题。

哲学家不是蘑菇,学者可能听过,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他的意思是,哲学家不是地里长出来的蘑菇,是时代和国民的产物,是它们的汁液滋养了哲学。哲学家建筑他的思想体系,就像铁路工人铺筑铁路,来之不易。

南希觉得,马克思这样讲大概意思没错,但是说法要改一下,因为蘑菇并不是随便哪里都可以长的,需要一定的光照和湿度……

(巴迪欧:你对蘑菇好认真……)

总之,南希觉得马克思比喻得不好,这句话应该改成:哲学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总之大意是,哲学家是时代的结果。

...

继续阅读 »

*

法国高考改革中的哲学课

今年以来,法国报纸总是在谈高中改革。看多了这些信息,我不免想来总结一下。从19年暑假开学起,高一、高二的学生将进入全新的课程安排。到2020年,高三学生的课程随之更改。在他们毕业时,即2021年,新高考开始实施。

这次改革有两个目的,一是尽量分散考试的时间分布,不让高考所有科目考试集中在一起给考生太大压力,二是简化高中公共课和专业课的结构。所以最大的变化是,第一,在学生的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比升至40%;第二,法国高中不再像以前一样从高一就分成文科、社会经济、理工三个大的门类,以后,高一学生上同样的公共课,同时选修少量的古文或艺术、体育课和基础技能课,高二学生(从今年开始)只需要在公共...

继续阅读 »